“哎呀,量什么量嘛,天天量!我又没发烧!”一位大妈不耐烦地甩甩手。魏梦笙好脾气地举着额温枪:“阿姨,例行检查,为了大家安全,很快的。36度5,正常,谢谢配合。”
“我的快递到底什么时候能到?都两天了!你们志愿者是干什么吃的?”一个年轻人语气冲得很。
魏梦笙翻看着记录,尽量保持语气平和:“先生,您的单号我查了,目前卡在分拣中心,因为那边有同事密接被隔离了,人手不足。
我们已经反馈给社区了,正在协调,请您再耐心等等。有消息我一定第一时间通知您。”
“哎,魏大夫(志愿者之间流传开来的称呼),我家里老人的降压药快没了,医院现在号难挂,怎么办啊?”一位中年女士焦急地问。
魏梦笙拿出纸笔:“您别急,把药名、剂量和您的楼栋门号写给我,我们社区有专门代配药的通道,我帮您登记上报。”
这些对话,充满了疫情下的焦虑、无奈,但也交织着依赖与小小的感激。
每一次解决问题,听到一声真诚的“谢谢”,魏梦笙都能感到一丝微弱的、却真实存在的暖流融入心田,那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依靠异能行善获得的、更为踏实和具象的功德力。
她的疲惫是真的,但内心那份停滞已久的“生机”,似乎真的开始缓慢复苏。
与此同时,家中的“滴滴声”破译小组也取得了进展。
随着魏梦笙参与志愿服务,心态趋于平稳,那耳边的声响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虽然节奏依旧复杂,但那种焦躁感减少了。
郑星遥结合苏砚禾提供的奇门局象参数(每日值符、值使、星门神煞的演变),将声波信号进行分层解码和图形化转译。
她利用自己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能力,不再局限于二维图谱,而是开始构建动态3D模型。
“看!
我把每个‘滴’声视为一个能量节点,根据其强度、频率和间隔,赋予不同的空间坐标、亮度和颜色,”星遥兴奋地分享着她的屏幕,“再导入砚禾提供的当日奇门‘能量场’参数作为环境变量进行渲染…你们看!
屏幕上,无数光点闪烁、延伸、连接,最终在虚拟空间中,勾勒出一个极其复杂、不断缓慢旋转变化的立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