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情办砸了,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就是个失败者。也许这次的失败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方法,下次做得更好。
同样地,当他没有回我们的消息时,也不一定代表他讨厌我们。也许他只是忙碌或者有其他原因未能及时回复。
给思维“留一点余地”,让自己看到“灰色地带”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消极或极端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
1.用“例外法”打破“总是、永远”的魔咒
绝对化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往往以极端的、绝对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或情况。其中最典型的句式包括“我总是搞砸”“他永远不理解我”“事情从来不会变好”等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绝对化的描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活充满了变数和多样性,很少有事情是绝对不变的。
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一直如此糟糕。
事实上,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例外”。这些例外可能是我们不经意间忽略的小细节,或者是我们在情绪低落时没有注意到的积极方面。
当我们被负面情绪所笼罩时,很容易陷入绝对化思维的陷阱,而忘记去关注那些可能存在的例外。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意识到绝对化思维的局限性。当我们发现自己使用了这样的句式时,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是否真的没有任何例外情况存在。
也许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视角,就能发现一些被我们忽视的积极因素。
当你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好某件事情的时候,不要轻易地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相反,你可以试着去寻找那些被你忽视的“过去的例外”。
比如说,当你认为自己在公众面前总是表现得很糟糕时,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有那么一次,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场合,你其实表现得还不错呢?
也许是上次的工作汇报,虽然你感到有些紧张,但最终还是顺利地完成了;又或者是那次你自己煮面,虽然过程有些手忙脚乱,但最后煮出来的面条并没有糊锅,而且味道还挺不错的;再或者是上次和别人发生争执时,你成功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说出那些伤人的话语。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就像是一个个有力的“证据”,向你证明着:“你并不是‘总是’那样,你也有做得很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