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消耗的脂肪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体重下降。
    相反,如果我们摄入的热量超过了身体的消耗,那么多余的热量就无法被及时消耗掉。这些多余的热量会被身体转化为脂肪并储存起来,导致体重逐渐上升。
    这便是减重的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谓的“热量缺口”。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创造出一个热量缺口,让身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的状态,才能实现减重的目标。
    但需要强调的是,“热量缺口”并非越大越好,也不是单纯“少吃多动”就能实现。
    健康的减重需要兼顾“缺口合理性”“营养均衡性”和“代谢稳定性”,否则可能导致肌肉流失、代谢下降、脱发、免疫力降低等问题,甚至引发暴饮暴食和体重反弹。
    1.热量缺口的合理范围:为什么“每周减0.5-1公斤”是黄金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营养学会普遍建议,健康减重的速度为每周0.5-1公斤。这一标准的制定基于两点:
    -脂肪代谢的生理极限:人体每天最多能分解约0.5公斤脂肪(约4500大卡热量),但这需要极严格的热量控制和高强度运动,且难以长期维持。
    更现实的是,每周减少0.5-1公斤体重(其中约70%是脂肪,30%是水分和少量肌肉),既能保证脂肪的有效消耗,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肌肉流失和代谢损伤。
    -可持续性:过度追求快速减重(如每周减2公斤以上)往往需要极端节食(每天摄入热量低于1000大卡),这种方式会触发身体的“饥荒应激反应”——降低基础代谢、升高饥饿激素(胃饥饿素)、降低饱腹感激素(瘦素),导致后期难以控制食欲,极易反弹。
    以减掉30斤(15公斤)为目标,按每周减0.5公斤计算,需30周(约7-8个月);按每周减1公斤计算,需15周(约4个月)。
    这个时间跨度看似漫长,但正是身体适应变化、养成习惯的关键,也是避免反弹的核心前提。
    2.能量消耗的构成:不止“运动”,还有基础代谢
    要合理设计热量缺口,首先需要了解身体每天的能量消耗由哪些部分组成:
    -基础代谢率(BMR):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简单说就是“躺着不动也会消耗的热量”)。
    基础代谢占每日总消耗的60%-70%,是能量消耗的主要部分,受年龄、性别、体重、肌肉量等因素影响——肌肉量越高,基础代谢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