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六郎镇小陶村通过创新“非遗+文明实践”模式,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现代文明新风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这一实践不仅激活了乡村闲置资源,还通过青年人才聚集、校地合作共建等方式,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乡村振兴的“答卷”既有文化厚度,更显思想温度。
非遗传承与青年实践的“双引擎”。小陶村以“福”为主题,以“青匠”非遗村落为核心,由安徽工程大学与六郎镇政府联合打造,通过盘活闲置房屋,改造为非遗工作室、研学基地和文化市集空间。这里汇聚了芜湖浆染、锔瓷、刺绣等非遗项目,吸引青年匠人入驻,形成集“研学、讲座、市集、文艺”于一体的文化生态圈。
文化体验与文明传播的“新场景”。小陶村以四季主题非遗市集为载体,将传统节庆与现代创意结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例如:“春之生”“夏之盛”市集,每季吸引近4000名游客,多家独立品牌展示手工饰品、非遗造物、特色美食,让游客在文艺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其中,第三季中秋非遗市集活动融入“河灯祈福”环节,39家跨地域品牌参展,游客在体验手工艺的同时参与传统民俗,形成“文化+节日”的互动模式。这些活动不仅传播非遗技艺,还通过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等活动,将文明新风融入市集。例如,志愿者通过知识问答、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推动文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图为志愿者进行移风易俗知识问答
思政教育与文明实践的“新阵地”。在小陶村的市集边,一座由旧民房改造的“红色驿站”悄然伫立。这里没有枯燥的理论展板,只有磨损的骑行手套、泛黄的路线图和定格在诸多红色景点的照片。作为六郎镇红色文化的创新载体,“红色驿站”主要展示第九届中国当代徐霞客、安徽工程大学教授夫妇赵国庆和曹锦芬13年10万里“红色骑行”致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成果。一堂用车轮写就的“思政课”,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致敬,更是成为推动党群共建、赋能思政实践的生动平台。
图为小陶村“红色驿站”
“和美乡村”到“网红打卡村”的蝶变。小陶村的文明实践以“大学小镇”共建模式为支撑,吸引青年创业者与“新六郎人”扎根乡村。村内入驻的“来福咖啡”等品牌,将传统水乡景致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打卡点,带动乡村旅游消费。同时,农业项目“乐萄桃”的引入,展现了科技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潜力,不仅促进产业升级,而且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乐萄桃”成立的科技兴农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指导其他农户种植,传授种植经验,实现“理论宣讲”与“文明实践”的双向联动。通过青年参与、校地联动、节庆赋能,小陶村实现了从“空心村”到“和美乡村”的华丽转身。非遗文化与文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图为小陶村市集第五季活动现场
小陶村非遗市集不仅激活乡村经济,而且吸引青年人才回流、普及文明新风,两者形成良性互动。下一步,六郎镇将继续挖掘更多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明实践“双轨并行”,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小陶模式”。(通讯员 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