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沚区湾沚镇新竹村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工作深度融合,围绕人居环境“绿、美、净”的工作目标,干群齐心、精准发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出成绩、见成效。
从“淤塞水沟”到“碧水清流”,生态蝶变焕新颜。多年前的新竹村沟塘淤塞,污水横流,如今,漫步村中,但见水清岸绿、道路整洁,曾经的小水沟变身生态景观塘,杂乱柴草堆成了错落有致的篱笆小院。这一巨变,源于村两委以“五清一改”为抓手,通过划分党员责任区,组建环境整治先锋队,对村内主干道、房前屋后、沟渠塘坝等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清理。特别是针对历史遗留的卫生死角,创新实施“点位销号制”,累计清理垃圾堆放点23处,疏浚沟塘5处,让江南水乡的灵秀本色重焕光彩。
从“昏暗乡道”到“灯火通明”,基建升级惠民生。“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路灯亮堂堂,连跳广场舞都有地方了!”村民王大姐指着新建的健身广场感慨道。近年来,新竹村聚焦民生短板,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实现村组道路全覆盖;新建污水管网30米,惠及百余户村民;增设垃圾分类亭2座、新能源充电桩数组,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品质”。
从“要我整治”到“我要参与”,党群同心树新风。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更是人心。村党总支创新“党员责任区+积分制”模式,百余名党员包片联户,组建宣讲小分队进村入户,通过讲政策、摆事实、拉家常的方式,引导村民自觉“打扫屋子、收拾院子、整治村子”,带动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杂物200余处;微信群里,“红黑榜”晒出整治成效;文化墙上,村规民约绘成生动漫画;重阳节时,老党员带着青年志愿者栽花种树……通过“最美庭院”“清洁示范户”等评选,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人翁”,实现了“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跨越。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锦绣”,长效机制固成果。为避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新竹村建立“三级监督”体系: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巡查、村民“随手拍”即时反馈、第三方机构季度测评。充分利用各村居微信群、朋友圈、乡村大喇叭、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动员宣传。如今,“早上扫院子、周末清巷子”已成为村民的新习惯,一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铺展。(谢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