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朱立涛,男,1985年8月9日出生,六郎镇易太村人。
事迹简介:2023年朱立涛弟弟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他带着弟弟寻医问诊,毫不犹豫的为弟弟捐献骨髓。他用自己坚实的臂膀,为弟弟的生命撑起了一片蓝天;他用无私的付出,诠释着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践行着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正文:
手足情深,寻医问诊一路同行
已与弟弟各自组建家庭的朱立涛,虽然忙于生计,但兄弟情深,日常联系紧密。2023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打破了朱立涛一家原本平静的生活。原本以为弟弟只是普通流感,朱立涛也就没有在意,但在听到弟弟的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且头晕、牙龈出血现象严重,体重也有所下降的消息。朱立涛坐不住了,他撇下市场的生意,执意带弟弟去医院做体检。
体检结果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看着多项严重异常的指标,朱立涛一筹莫展。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先是带着弟弟做了骨穿检查。随后辗转于多家医院之间,一项接一项地做着检查,随着一项项检查结果的尘埃落定,全家陷入了恐惧和失望当中,却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弟弟被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此时,弟弟体内的血小板数值极低,一旦出血就很难凝结,生命如同风中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风险。弟弟家还有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亲身体又欠佳,朱立涛强忍着内心的痛楚,独自带着弟弟踏上了前往江苏省人民医院的艰难求医之路。
经过专家细致的研判,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 “化疗+吃药” 的保守治疗方式,但这种治疗方式的费用高昂,仅一次治疗,费用就高达20万余元,对于他们这个普通家庭而言,是个遥不可及的数字。另一种方案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前提是需要找到合适的配型。
血浓于水,配型成功同战病魔
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几乎一无所知的朱立涛,开启了疯狂的求知模式。他整日在网络上、医学书籍里搜索关注病情的各类注意事项,以及骨髓移植的相关专业知识。
在问诊和网络求知中,他了解到骨髓移植来源第一位为患者的兄弟姐妹,因为存在直系的血缘关系,所以匹配度较高,但中间也有很多不确定性。
朱立涛紧紧攥着弟弟的病情报告单,望向一脸无助的弟弟,内心五味杂陈。其实,这时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要去试一试,何况他还是第一选择。他没有和父亲及妻儿商量,直接在医院做下了配型的决定。
在等待配型结果的时间里,他的内心虽然是百感交集、苦涩万分,但为了让弟弟放松下来,他总是强颜欢笑的与弟弟聊童年趣事,回忆往昔欢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配型结果显示,他与弟弟的配型达到了10个点,完全符合移植条件。那一刻神经紧绷多日的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弟弟康复后充满活力的模样,那希望的曙光,穿透层层乌云,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
当朱立涛怀揣着这份天大的好消息回到家中,将其告知妻子时,妻子的心情却变得极为复杂。一方面,她为小叔子的病情有了转机而感到由衷的开心;可另一方面,她又担心捐献骨髓会对丈夫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但当她对上丈夫那坚定无比的眼神时,所有的担忧与犹豫都化作了默默的支持,她选择站在丈夫身后,陪他一起面对这场未知的挑战。
弟弟在医院全力配合治疗,他在家中紧锣密鼓地做着准备。为了给弟弟提供最优质的骨髓,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期望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手术前五天,朱立涛遵照医嘱,每天都要前往医院注射升白针。升白针虽然能够增加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减轻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带来的风险。但伴随而来的同样还有肌肉骨骼系统疼痛,这种疼痛在骨髓活跃时尤为剧烈,可以说是钻心的疼。然而,每当想起骨髓移植成功后就能救弟弟于水火之中,他这点疼痛又算什么呢。
终于到了骨髓移植这一天。兄弟俩被同时推进了病房,从早晨5点多,经过了7个多小时,手术才结束。对于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人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当医生宣布手术非常成功时,所有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此以后,弟弟的身体里就流淌着自己的血,这份血脉相连的亲情,如同最坚韧的纽带,将他们联系得更加紧密。
无微不至,康复路上陪伴左右
弟弟手术虽然成功了,但后续的康复之路仍然漫长且艰难。医生交代,处于恢复期的弟弟不能吃二餐饭菜,经营蔬菜的他,每天都会为弟弟精心挑选一日三餐的食材,确保既健康又有营养。
因为手术后有排斥反应期,弟弟每周都会去南京复查,每一次都是他驾车载着弟弟一同前往,在医院跑前跑后,仔细观察、询问每一项康复指标。在他无微不至的陪伴与鼓励下,弟弟的身体逐渐有了起色,一点点地恢复往日的活力。
不仅如此,弟弟生病期间所花费的治疗费用,朱立涛也是尽自己所能,主动帮忙承担。在他心中,弟弟的健康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与弟弟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他愿意倾尽所有去守护的珍宝。
朱立涛为弟弟捐献骨髓,挽救弟弟生命的事迹在村里传开后,大家都对他的善良、勇敢和担当竖起了大拇指。他是一个普通人,但又是那么的不普通,他用动用诠释着血浓于水、手足情深的真谛。(通讯员 姚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