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简介:陶贤城是陶和生诊所一名医生,从医以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以自己专业所学积极乐于助人,坚持“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站在患者角度替患者着想,诊治流程尽量选择对患者最优的方案,有着高度责任心。在新冠疫情期间,多次参加核酸采集及疫情防控工作。
正文:
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帮助他人
陶贤城与医生的缘分源于他的父亲,其父亲从医30余载,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幼年的时期便一直看到父亲在村卫生室给父老乡亲看病,父亲以他的仁心仁术和高尚医德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爱戴。也因此,幼年时他心中便埋下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父亲是临床方面的医生,因此高考毕业后他选择了中医针灸专业。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老家很多的人口已经搬到了城里生活,毕业后,他和父亲中西结合,便在区里经营起了一家诊所。
平时除了诊所的日常工作,陶贤城还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这也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去陶辛养老院开展免费义诊,为老人开展量血压等常规检查。2020年新年伊始,一波猝不及防的疫情偷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他主动请缨,冒着严寒在高速路口收费站每天为来往的车辆司机测量体温。疫情初始,口罩特别难买,看到很多村民没有口罩,他自己自费找医药公司购买100多个口罩免费赠送给三太村。疫情期间诊所也关门了几个月,尽管有房租等各项开销,他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配合区里各项工作指示。同年的7月,陶辛镇又再次面临严峻的汛情,他在忙完诊所的事情后,赶回到三太村为防汛人员送去方便面和防暑防虫药品……
时间来到了2022年4月,芜湖疫情突然严重了,卫健委的工作群发来通知,急需安排人员去隔离酒店开展工作,得知消息后,他根据上级安排立即赶到工作地点,在集中隔离酒店负责医疗保障工作,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工作,他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为隔离人员采集核酸、健康监测、环境消杀,在隔离区一工作就是几个小时,经常汗流浃背,口罩把脸颊勒出红红的印子。进去的第一天,酒店的房间就已经全部安排给了进来隔离的人员,没有多余住宿房间可以安排给工作人员,就这样他在靠椅沙发上睡了十几天,最后顺利完成此次任务。
病人需要什么,我就学习什么
陶贤城所学的就是中医针灸专业,并在安徽针灸医院进修一年,积累了一些临床经验,毕业后他在诊所又工作了5年,在中医针灸领域,他擅长通过针灸治疗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腱鞘炎、膝关节疼痛等,也通过他的治疗帮助了众多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如治疗好面瘫的小女孩、腱鞘炎的上班族、肩周炎的老人等等。同时,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认真钻研业务,积极参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班,此外还积极外出去学习,与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来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2024年的大年三十,三太村一位老人打电话来诊所,语气很着急的说道他妻子胸口软组织损伤,里面存有淤血,踹气弯腰咳嗽都会带来剧烈的疼痛,想问春节他们父子回老家时候能不能来看下。因为都是同村人,了解到老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后,陶贤城开车回村来到老人家后,主动提出免费为其诊治,并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为老奶奶进行了刺血拔罐还赠送了一些膏药,治疗后并悉心叮嘱注意事项,让病人减缓了疾病给她身体带来的痛苦。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看诊时候,他总是愿意和患者多沟通,尤其是很多慢性疼痛疾病上,更加需要让患者在连续不断的帮助和安慰中一步步建立信心。悦达广场一小区居民车祸导致骨折外伤,术后需定期换药,但患者不能下床走动,出行极不方便,正在他们一筹莫展时,联系到了他们诊所,希望医务人员能上门帮他换药,在了解情况后,他立即答应下来,让病人放心。就这样他每天骑着电瓶车承担起了为上门换药的工作,坚持持续一周的为患者换药。
还有一次,陶医生的邻居家住着一对从美国回来的年龄都有90多岁的老两口吴爷爷吴奶奶,吴爷爷因为年纪大,腰痛卧床不能翻身也不便去医院,吴奶奶心情也很着急,在得知他是中医会针灸后,邻居联系他,提出能不能在他下班后上门为吴爷爷尝试针灸看看,针灸后的第二天吴爷爷表示可以稍微翻点身了。在看到吴爷爷有所好转后,陶医生说道“你们老两口已经很厉害了,尤其吴奶奶看起来根本不像90多岁的,倒像70多岁的,等你们慢慢再好点,可以在家门口附近简单走走,锻炼锻炼”。后期吴奶奶也让陶医生进行针灸治疗,就这样一直持续为老人上门免费针灸了5天,两位老人对他的上门治疗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与信任,看到两位老人减轻疼痛,他倍感欣慰,他说老人脸上的笑容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他表示作为医生,他将始终坚守初心,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踏实做事,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质量,学习同行之间的先进诊疗经验,坚持不懈地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陶贤进)